1990年5月31日,北京西郊机场的停机坪上,刘华清将军攥着登机梯扶手的手背青筋暴起。这位经历过长征的老兵望着眼前即将飞往莫斯科的专机,心里跟明镜似的——这趟行程关乎中国空军未来三十年的命运。"老伙计们,咱们这次可是要去虎口拔牙啊。"他转头对随行的技术专家们嘀咕着,眼角皱纹里藏着化不开的忧思。就在三年前南沙那场海战里,咱们的歼-8II连飞个来回都够呛,眼睁睁看着人家F-16在头顶耀武扬威,这口气憋得整个空军大院都喘不上来。
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空军基地飘着细雪,苏联人摆出来的米格-29像个精致的玩具模型。中国代表团围着这架号称"机场保卫者"的战机转了三圈,机械师老张蹲在起落架旁边直嘬牙花子:"好家伙,这油箱还没咱家运煤的卡车能装,真打起来怕是连台湾海峡都飞不过去。"谈判桌上唇枪舌战了整宿,直到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悄悄在茶歇时递了张纸条,上面用铅笔潦草地画着苏-27的轮廓,老将军们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1992年夏天,首批苏-27降落在安徽某基地时的场景活像过年。地勤小王抱着俄文说明书急得直跺脚:"这他娘写得跟道士画符似的!"但等真家伙掀开蒙布,阳光下泛着冷光的流线型机身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试飞员老李摸着钛合金主梁直咂嘴:"瞧瞧人家这身板,跟东北虎似的,哪像咱家歼-7瘦得跟麻杆儿。"最绝的是那年珠海航展,苏-27表演眼镜蛇机动时,观众席上美国顾问手里的咖啡杯啪嗒掉在地上——这画面后来被601所的老专家们当佐料就着食堂馒头嚼了半年。
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图纸翻译室成了九十年代最魔幻的地方。俄语翻译小周对着三吨重的技术资料差点哭出声:"好嘛,这比《红楼梦》还厚实的玩意儿,光气动方程就能绕地球两圈。"有回遇到个专业术语卡壳,急得毛子专家直接抄起扫把在水泥地上画示意图,结果被车间主任当宝贝似的拿粉笔描了下来。等到1998年冬天歼-11首飞成功,总工老赵在庆功宴上灌了半斤二锅头,红着眼眶念叨:"咱们现在算是把老虎画成了,接下来得教会它中国功夫。"
太行发动机装上歼-11B那天,试飞大队长在无线电里喊得破了音:"好家伙,这动静比AL-31F带劲多了!"地勤们发现国产复合材料蒙皮比原装货轻了整整87公斤,乐得在机库墙上用粉笔写了"减肥成功"四个大字。最绝的是后来升级相控阵雷达,有个小战士偷瞄了眼显示屏脱口而出:"这不跟咱家新买的4K电视一个路数?"惹得技术员们笑骂这傻小子净说大实话。
黑海那出"燃油淋浴"的戏码传回国内时,沈飞的老师傅们正围着歼-15舰载机较劲。老钳工叼着烟卷乐了:"毛子这手泼油功夫,跟咱胡同口王大爷浇花一个架势。"但笑归笑,车间里挂着的那张巴伦支海手术刀事件海报始终没摘——那架用垂尾给P-3B"做手术"的苏-27,如今在辽宁号甲板上有了成千上百个中国表亲。
从AL-31F到涡扇-10,从机械仪表到综合航电,这条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路子走得跟老北京胡同似的弯弯绕绕却自有章法。当年在莫斯科风雪中签字的钢笔,如今静静躺在军事博物馆里,笔尖下的墨迹早已晕染成跨越三十年的航空史诗。那些曾经对着俄文图纸抓耳挠腮的年轻人,现在正给第五代战机编写飞控代码,显示器荧光映着他们眼里的光,比当年库宾卡基地的雪还要亮。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炒股资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