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退场时不敲锣打鼓,却把一生的掌声装进口袋,这才叫真正的牛。
说到这位低调到“隐身”的爷,您肯定听过:李保田。79岁,头发全白,背有点弯,住在山东一个小城。清晨菜市场,塑料袋哗啦响,他挑两根葱、砍一块肉,太阳斜斜洒在银发上,跟身边普通大爷没二样。只是偶尔有人认出他,“刘罗锅!”他笑笑点头,拎着布袋慢悠悠走了。
可别被这份安静骗了。年轻时候的李保田,那是玩命的劲儿。拍《葛老爷子》时,为了角色气质,他把头发胡子反复漂白,硬生生把毛囊给折腾坏了。换来是什么?飞天奖到手。其实他拿过的奖不止一个,只是从不挂嘴边,像把勋章锁进抽屉里,转身又去琢磨下一场戏。
再来个“你可能没注意”的细节:在《宰相刘罗锅》里,那位憨厚的家丁刘安,是他儿子李彧。父子俩小眼睛、圆脸盘,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李彧后来在《天龙八部》里演过岳老三,《神雕侠侣》里是裘千仞,没走流量红毯路线,踏踏实实把角色盘出味儿。
李保田为什么低调?本性使然。他从不迎合商业炒作,也不怕被贴“难搞”标签。张艺谋夸他“中国最伟大的男演员”,他淡淡一笑,不往心里装热搜。几十年如一日:挑本子,不乱接;不拍广告,不上综艺,不自我营销。对他来说,戏上了桌,才是正事。
别以为他从小就是“天选之子”。小时候他压根不爱上学,四年级还因数学太拉胯留级。却迷电影迷得要命,常躲在电影院座椅底下连看几场,像偷吃蜜的孩子。13岁,他考进戏曲学校学丑角,后来进了剧团,算是踏进了表演的大门。有段日子在文工团,工资少得可怜,连饭都吃不饱,他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在后台反复练,灯灭了还不走。那时他遇见了同团的胡英,后来成了他的妻子——戏台子上相识,日子里结伴。
婚后不久,儿子李彧出生,他也当上了副团长,生活往稳里走。可1977年恢复高考,这把火把他点了。他三十多岁,拖家带口,照样咬牙上考场。更炸裂的是,夫妻俩双双考进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他拍的第一部电影《闯江湖》,还真延续了早年丑角功底,抖包袱、走台步,全在身上。真正把他推到国际视野的,是和巩俐合作的《菊豆》:一个压抑、挣扎的农民,被他演得不声不响却直戳人心。那之后,奖项、片约接踵而来,他却依旧不改“老黄牛”作风:活儿得对味,不对味就不接。
李彧这边,也选择了演员这条路,但没蹭老爸的路子,从跑龙套往上爬。外形有辨识度,演起狠角子不让人出戏,慢慢也被观众记住了。他比父亲更活络,类型片都敢尝,结婚生娃,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外界常说他们父子像的不只是脸,还有那股“认死理”的劲儿。李彧也常念叨父亲的教导:别急着红,先把戏演好。这话不花哨,却像一把钉子,钉在心里。
说回李保田现在的日常。山东是他祖籍,年轻时四处奔波,如今携岁月回乡。路人想合影,他不躲不闪,礼貌点头,继续往前走。这种谦和,和他那句口头禅对上了:“戏比天大,但做人不能飘。”这也是他对“最伟大男演员”评价的回应方式——不立人设,不端功劳,谁也别把戏演成生活的滤镜。
网友怎么看?:这才是真演员。“爷青回”“时代的味儿”“不用宣传也能被记住”这样的弹幕随手就能刷到。大家感慨的不只是作品,还有他那股子“在喧嚣里自带静音”的劲儿。有人说,现在会营销的不少,但像他这样把全部力气花在角色里的,真稀罕。
放眼圈里,选择“少说多做”的前辈并不多见。有人靠综艺续热度,有人靠商务堆曝光,而他靠的始终是戏。也难怪,哪怕他“消失”了那么久,一段刘罗锅的俏皮、一抹《菊豆》的沉郁,仍能把人瞬间拽回去。
最后想说:光环会落灰,作品不会。李保田把一辈子的锋芒藏进角色,又把角色放回观众心里。至于以后还会不会再出山?谁知道呢。留点悬念,也挺好。愿他在小城的巷子口,慢慢走、慢慢看;愿他在我们记忆里,永远是那个把戏当命、把人做好的人。
炒股资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