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那边刚宣布要买140架俄罗斯苏-57隐身战机,这边巴基斯坦空军就亮出了歼-10CE击落“阵风”的战绩。 这场面简直太戏剧性了——印度砸下238亿美元的天价订单,却被一场实战打回了原形。
讽刺的是,印度买的苏-57要等近十年才能到货,而巴基斯坦已经用中国装备在战场上验证了实力。 这场南亚的军备竞赛,到底是谁在虚张声势,谁在闷声发大财?
还记得今年5月7日那场印巴空战吗? 巴基斯坦的歼-10CE战斗机在克什米尔上空一口气击落了印度三架“阵风”战机,加上其他机型,总共打下六架,自己却毫发无损。 这场战斗彻底暴露了印度空军的软肋。
印度飞行员甚至没察觉到导弹来袭,他们的“阵风”战机雷达探测距离只有160公里,而歼-10CE的雷达能看到260公里开外。 巴基斯坦发射的霹雳-15E导弹能在200公里外发动攻击,印度使用的“流星”导弹在实战中完全不是对手。
空战结束后,印度拒绝法国调查团队查看残骸,理由是“基地不安全”。 但真相是,印度空军同时使用法国、俄罗斯和欧洲三种不同数据链系统,导致指挥混乱,而巴基斯坦依托预警机和统一数据链,实现了精准打击。
印度现在急着买140架苏-57,就是想挽回面子。 按照计划,他们先直接购买40架俄罗斯原装机,再让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组装剩下的100架。 但这套模式在苏-30MKI项目上就失败过——HAL组装的战机频繁坠毁,连核心发动机技术都没掌握。
俄罗斯这次答应开放接口源代码,允许印度整合自己的导弹,还承诺转让部分飞控技术。但这些都是表面文章,苏-57量产进度一直拖延,俄罗斯自己每年也只能生产不到12架。 印度这个冤大头,单价可能得付到1.7亿美元,总价238亿美元,比当年买272架苏-30MKI还贵。
印度空军现在青黄不接。 老旧的米格-21、幻影-2000陆续退役,新到的“阵风”才30多架,国产“光辉”战机更是只有个位数。 而巴基斯坦已经拥有150架JF-17和36架歼-10CE,未来还可能获得中国的歼-35E隐身战机。
巴基斯坦军事专家扎尔万·阿里说得一针见血:印度总觉得战斗机“越大、射程越远就越强”,却没意识到没有预警机引导和电子战掩护,再先进的战机也是活靶子。 这种对空战体系的认知偏差,让印度“140架”的订单显得格外空洞。
沙特和巴基斯坦最近签署的共同防御协议,更是给了中国武器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巴基斯坦长期使用中国装备,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维护能力。 当中东国家考虑引进先进武器时,巴基斯坦空军的实战表现就成了最有力的“活广告”。
印度军工的困境远不止于此。 他们组装的苏-30MKI战机,核心发动机依然完全依赖俄罗斯。 K9自行火炮号称国产,核心技术却是韩国的。 这种“买椟还珠”的做法,让“国防自主化”的口号显得苍白无力。
更糟糕的是,印度军队的“万国牌”装备根本无法协同作战。 俄制雷达发现目标后,数据传不进美制预警机;法国战机发射的导弹,打不中以色列的电子干扰区。 这种“八国联军式”的防御体系,在实战中只会自乱阵脚。
5月那场空战后,央视罕见地高调报道了歼-10CE的战果。 专家分析指出,巴基斯坦取胜的关键不在于单一武器性能,而在于完整的作战体系——预警机、地面雷达和数据链的无缝衔接。 这正是印度最欠缺的。
印度国防部最近宣称一项军购的“本土化率”达到62.6%,但实际只是组装外围部件,核心技术依然依赖进口。 反对党多次指控军购中存在利益输送,私企的崛起加剧了公众对公平性的质疑。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合作节奏远快于印度。 歼-35E的生产线已在调试,预计3年内就能批量列装。 而印度的苏-57E全套计划要近十年才能落地,等到那时,巴基斯坦的歼-35E可能已完成技术升级。
印度总幻想通过短期堆砌先进武器数量来弥补体系缺陷,但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堆参数、比数量”的游戏。 一场空战撕掉了所有遮羞布,238亿美元的订单反而成了国际社会的笑柄。
炒股资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