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由于道路建设滞后,相关配套设施尚未完善,加之法律法规尚显不足,汽车行驶速度受限,事故频仍。同时,肇事逃逸现象亦屡见不鲜,驾车者常因之遁去。
然而,在并不适宜汽车发展的恶劣环境中,得益于少数显赫权贵的高额消费,中国的汽车销售市场当时却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名流与权贵们皆配备私家车,其中不乏豪华车型,更有甚者,拥有专属的定制款式。
一、民国时期汽车配件业的兴起——初探汽车4S店的前身
往昔,汽车无疑是众多社会名流及富裕阶层争相追捧的玩物,堪称高档奢侈之选。一辆普通轿车售价在1100至3000大洋之间,而卡车更是高达4000至9000大洋。至于汽车配件,价格更为昂贵,更换四个轮胎需花费200大洋,更替一个化油器则需70大洋,维修电气设备则需100大洋。在那个时代,一辆福特汽车在美国的售价仅为260美元,其中蕴藏着丰厚的利润。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的销售行业也随之应运而生。
自是,这辆汽车象征着富贵阶层与名流人士的身份与地位。对于奢侈品而言,首要之务便是塑造一种独特的气质,而售前与售后服务亦须与之相匹配。故而在七八十年前的中国大城市,便涌现出了一批装饰华丽、窗明几净的汽车公司。其中不少企业不仅提供整车销售,还涵盖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以及信息反馈,形成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在某种程度上,当时的汽车销售行业,已然显现出现代“4S”店的一些早期特征,权贵阶层在其中得以体验极致的尊贵服务。在民国时期,上海、平津、广州等繁华都市中,一边是身着华服的权贵富豪,驾着豪华汽车,与美人相伴出入高级轿车行;另一边则是衣衫褴褛的贫民和乞丐,在贫民窟中艰难度日。在漫画《三毛流浪记》中,三毛透过玻璃橱窗凝望那富足生活的画面,实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真实景象。
追溯至早年,首座汽配商店诞生于1912年,由英国商人于上海的大马路(现今的南京东路)设立。龙飞车行。
起初,这家车行专注于马车零件的买卖,随后逐渐转型,开始涉足汽车及其配件的领域。自1913年至1918年,众多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商人纷纷在上海设立汽车公司,他们主要经销马立斯、奇姆、欧斯金、别而克、雪佛兰、道奇、雪铁龙、雷诺等多个知名品牌的汽车及其相关配件。
自1918年起,众多外国商人相继在上海设立了马迪、美通、大利、信通、利威、福林、赫金、飞星等汽车公司。这些外资企业普遍掌握着本国汽车制造商在海外的总代理权,进而对中国的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形成了垄断态势。
二、进口车总包销制
这家外国汽车制造商在商业策略上颇具匠心,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它们普遍采取了按区域进行总经销的模式。汽车洋行与制造商签订独家代理协议:这意味着在特定区域内,仅授权一家汽车洋行负责销售特定品牌或数个品牌的车辆。例如,美国的“Nash纳许”汽车(现译为“纳什”),当年在上海由一家名为“华昌贸易”的企业独家代理。至于平津地区的“道奇”汽车,则是由四大洋行之一的“公懋洋行”负责总经销。
进口车辆所享有的绝对垄断地位,加之总经销体系对市场的严密保护,使得当时的汽车销售行业成为了利润丰厚的领域。这些公司,专为富豪权贵量身定制,均选址于大都市的黄金地段,拥有气派非凡的店面,提供当时最为卓越的服务。鉴于各公司的汽车品牌各异,它们普遍实行“销售与维修相结合、配件供应、定期保养”三位一体的经营策略。
在此企业购置爱车后,您无需担忧车辆保养与事故维修,一切事宜皆由他们全权负责。您只需将爱车驶至汽车服务公司,便可悠然品茗、享受美味蛋糕,或是翻阅书报杂志,待到规定时间,支付费用后便可轻松取车。针对有特别需求的客户,汽车公司亦能提供上门维修服务——然而,此类服务的费用亦颇为可观。陈诚先生修车一次,竟需付出一根金条的代价!
尽管此类售后服务在本质上追求的是盈利,然而它确实为车主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达官显贵而言,能用金钱解决的问题,便不成为问题。因此,在那个民国时期,身为车主,所能享受到的服务无疑都是一流的。
零部件的进口性质略显不便,一旦出现损坏且无备件可用,等待时间可能长达数月,需等待远渡重洋的配件抵达。尽管如此,时至今日,仍有众多进口车辆车主享受着这样的“待遇”——毕竟,非鱼焉知鱼之乐?或许,这些外国品牌的服务,即便等待,也是心甘情愿且充满乐趣的体验吧?
让我们重返主题,彼时涌入我国市场的汽车型号繁多,街头巷尾仿佛是一场“万国汽车博览会”。当然,当时市场的主导力量依旧集中在美法等一线品牌。
雪铁龙品牌轿车共424辆,雷诺品牌轿车235辆,标致品牌轿车79辆,塔尔伯特(Talbot)品牌轿车21辆,德翁布顿(Trepardou)品牌轿车20辆,德拉哈耶(Delahaye)品牌轿车8辆,萨尔姆松(Salmson)品牌轿车6辆,以及布加迪(Bugatti)品牌轿车4辆。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期的法国人普遍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选择购买国产汽车,对美国福特的廉价车型则不屑一顾。
三、民国总统车
昔日,除却外籍人士,民国时期的名流亦拥有各自的座驾,众多人士更是对名车情有独钟。在此,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几位民国总统的专属座驾。
1.孙中山的座驾
孙文先生,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并未配备专属座驾,出行时多以现有车辆为准。在1912年的一张上海留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孙先生乘坐的是一辆别克汽车。至于在广州领导革命事务期间,他则乘坐的是一辆法国制造的雪铁龙汽车。
2.袁世凯的座驾
作为中国最早引入汽车的先驱,首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便扮演了这一角色。早在1902年,他便从香港购得一辆美国“图里亚”品牌汽车,作为赠予慈禧太后的珍贵礼物。此后,在担任民国大总统期间,他又对物美价廉的福特汽车情有独钟。
彼时,袁大总统的座驾乃福特A型豪华款轿车,其两侧设有宽阔的踏板,足以容纳武装卫兵站立。至于当时多数高官卫士所装备的,则是德国毛瑟驳壳枪,此枪射速迅捷,威力强劲,近战火力尤为出色。至于北洋时期继任的几位大总统,诸如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亦均配备了各自的专属座驾。
3.蒋介石的座驾
进入蒋介石的时代,他乘坐的专用车辆便日益增多。早在1925年,当老蒋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并兼任粤军参谋长之时,便已配备了自己的专属座驾。他曾因车辆故障而临时更换另一辆汽车,这一偶然的变故反而使他幸运地避过了一场刺杀。因此,在他掌权之后,他并未固定偏爱某一辆车,而是频繁更换,使用多辆汽车。
他的座驾之一,至今仍珍藏在杭州西湖畔的“澄庐”别墅之中,乃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制造的顺风SF-2型小轿车。随着抗战进入后期,随着美援物资的陆续抵达,他所乘坐的变为美国通用公司定制的高档防弹凯迪拉克轿车。与此同时,宋美龄亦拥有专属座驾——一辆别克牌轿车,相传乃系罗斯福总统所赠。
遁至台湾后,蒋介石所乘座驾乃是美国通用公司于1955年特别定制的四门七座豪华型防弹凯迪拉克。据悉,这两辆特制防弹车乃由菲律宾华裔慷慨捐赠。老蒋便是在乘坐此车时不幸遭遇车祸,幸而车辆并无大碍,但蒋介石本人却不幸受伤,此事亦对他之后的寿命造成了影响。
四、张作霖父子车
当时,对汽车情有独钟的,正是东北军的张作霖及其子嗣。在众人眼中,张作霖常以浓须示人,仿佛一副粗犷豪放的形象。然而,事实上,他是一位极具前瞻眼光、热衷于尝试新奇事物的人。早在1921年,当多数国人对汽车尚一无所知之际,张作霖便已向美国帕卡德公司定制了一辆融入个人风格的装甲汽车,用以各地巡视。此车具备以下特色:
1.带重机枪的汽车
该车辆最引人瞩目的设计特色,在于其两侧宽阔的踏板上能够容纳至少四名手持驳壳枪的护卫站立。此外,副驾驶席上还配备了一挺口径为7.92毫米的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在遭遇突袭的紧急关头,该车凭借其迅猛的火力输出,瞬间便能够突破重重包围。
装甲车(防弹)
此车外观虽似轿车,实则为一辆坚固的装甲车。它在关键部位配备了厚度达0.8英寸(约合20毫米)的钢板!而当时的日本小豆坦克,装甲厚度仅为14毫米,装备有一挺7.7毫米口径的大口径车载机枪。张作霖所拥有的装甲车,其厚度与火力配置,在那时堪称轻型战车的典范。
3.豪华内饰汽车
张作霖所乘坐的座驾,源自于1917年设计的一款豪华轿车,其外观设计精美绝伦,内部装饰亦极为华丽。在接到订单之后,美方主动对这款汽车的内装进行了精心调整,使其相较于原型车,更显奢华与舒适。此外,美方还特别邀请西屋公司对车辆的减震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以确保其能在东北地区的崎岖路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行驶性能。
4. 134辆普通小车的总价
此车堪称豪华之至,集火力强劲、防御周全、内饰华美与乘坐舒适于一身,其造价自然不菲。张作霖此次的投资颇为巨大,全车订购费用高达35,000美元,在当时,这笔钱足以购买260美元的福特T型小汽车,即35,000美元可以购买134辆。由此可见,张大帅对自己的生命安全给予了极高的重视。遗憾的是,后来他在乘坐火车时不幸遭到日本人于皇姑屯的暗算,而这辆高档装甲防弹汽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他的儿子,少帅张学良,对新型汽车情有独钟,拥有众多不同品牌的汽车和摩托车,驾驶技艺亦颇精湛。然而,传闻中张少帅对别克品牌尤为偏爱,早在1928年便购置了一辆别克作为专车,常常亲自驾驶,而将司机安置于后座。传闻曾有一度,一位乡长拦下了张学良的别克车,希望搭个便车。张学良待人谦和,便带着乡长及其随从一路抵达天津。直至下车之际,乡长方才恍然大悟,得知驾驶自己座驾的,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张少帅。
当时,东北地区相对较为繁荣,东北军的高级将领们亦普遍拥有私家汽车。譬如在九一八事变期间,北大营第七旅的旅长王以哲,拥有一辆“必克”(美国别克)品牌的汽车。得益于汽车的便捷性,他选择不住在营地,而是每日清晨八点乘坐该车前往旅部履行职务。然而,仅需工作半天,午后便稍作休憩,随后乘车返回城区,展开与社会名流及学者的社交交往。多数军官并未驻扎于军营之中,正是这一情况,使得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沈阳的主力部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困境。
五、名人座驾
自然,那时的汽车价格不菲,国内生产的豪华车型,尤其是那些精心定制的防弹车型,数量极为稀少。占据市场主流的,实则多为福特、雪佛兰、雪铁龙等国际品牌的普通轿车。
昔日清末铁道宣抚使盛宣怀所购,乃是一辆福特汽车。贵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周西成所驾驭的座驾,是福特公司于1928年停产的那款福特T型敞篷车。四川地区的大地主刘文彩,所拥有的汽车则是福特公司于1933年生产的福特Y式轻型家用车。而知名学者胡适先生,亦选择了经济实惠且油耗低的福特T型车。
某些享有特殊地位的名流,甚至拥趸着多辆豪车。退位后的皇帝溥仪,曾以12000大洋的价格,一次性购置了四辆汽车。而上海滩的巨贾杜月笙,其座驾更是豪华至极,囊括了雪佛兰与凯迪拉克在内的九辆各式汽车。他所驾驭的,乃是一辆车牌号码为7777的雪佛兰轿车。
民国时期,一代宗师梅兰芳声名显赫,传闻他一场戏的酬劳竟高达800大洋,其收入已堪比当代影视巨星。恰逢奔驰公司在我国寻觅形象大使,便慷慨地将一辆奔驰轿车赠予梅兰芳,并巧妙地以“宝剑赠侠客,香车送名士”的文案推广奔驰品牌,自此,奔驰汽车在社会上声名鹊起。
众多观众向小编提问:在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用来贿赂站长的那辆斯蒂庞克汽车究竟是什么类型的车辆?
斯蒂庞克是一家美国的马车与汽车制造商,其曾为军方设计并生产过装甲车辆。
这家公司由德国移民于1852年创立。1902年,斯图贝克公司凭借电动车生产,踏入了汽车制造业的门槛。到了1915年,其汽车年产量已攀升至45,000辆。二战期间,斯蒂庞克一跃成为美国当年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其1940年的指挥官车型,不仅是政府和军队的指定用车,更是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所青睐的座驾。而向苏联提供的斯蒂庞克US6卡车,更是闻名遐迩的喀秋莎火箭炮BM-13的运载工具。
在民国时期的电视剧中,呈现此类车辆的形象,实则颇具合理性。
炒股资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